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与---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因困饿而病,后被楚---相救。由楚国返回卫国,途中又遇隐者。
鲁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回到卫国,主张在卫国为政先要正名。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 吴国讨伐鲁国,吴国战败。孔子的--- 有若参战有功。
鲁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在卫国,孔子的夫人 亓官氏---了。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 三桓( 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齐国送80名---到鲁国。 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 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 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75967388.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