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 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 春秋>。同年六月,齐国 陈恒弑 齐简公,孔子 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结果遭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 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 春秋>。同年六月,齐国 陈恒弑 齐简公,孔子 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结果遭到---。
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 吴国使人聘鲁国,就“骨节专车”一事问于孔子。
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孔子由鲁国来到卫国。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婉言---了卫灵公。孔子在卫国住不下去,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宋国。宋司马 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59岁的孔子离开卫国经 曹国、 宋国、 郑国至 陈国,陈国于是派服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七日,后还是 子贡找到楚人,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
孔子的经济思想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 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 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75967274.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