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合范种是鼓面向上的台范;第二种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条范缝封严,并以绳索把整个范绑扎紧,经低温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发,干透硬化。5、浇注先将鼓范烘烤预热,达600c0左右,然后从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浇口杯内注人台金熔液,使之进人型腔。6、拆范及整理浇注之后,拆开外范,取出内范.锯凿掉浇冒口,清除内外壁上的泥料,修饰花纺及立体装饰物,使铜鼓表面光滑,花纹清晰。7、定音铜鼓作为乐器,对音响有一定要求,必须请专门鼓师进行调音,调音台格后,则可以使用了。
铜鼓是古代西南---的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铜器,它原是一种打击乐器,以后又渲化为---的象征。它为民族首领所独占,被视之为一种珍贵的 重器 或礼器,因此也成为被祭祀的对象。自春秋战国直至明清均有铜鼓,而以汉代制作得为精美,式样多,是西南许多---特有的民族。依照铜鼓流行地区和式样不同,可分为滇系和粤系两大系统。大体上滇系铜鼓体型较小,花纹大都用单弦分晕,晕圈构成大小宽窄的变化。粤系铜鼓体型高大,鼓面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
5、浇注、拆范和修整与泥型合范法基本相同,不过拆范时要---小心留意,以免损伤了立体造型装饰.拆范修整后便竣工了。据一些学者判断,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及部分石寨山型等体形较大的铜鼓可能采用了蜡模泥范法.它采用了泥型合范与失蜡法两者的优点.其工序与失蜡法大体相同.也是先做芯范,然后做蜡模,但不同的是不在蜡面上刻印花纹,而是在泥制外芯上压印花纹。[3] 蛙饰铜鼓编辑铜鼓是壮族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而铜鼓身上丰富的纹饰,则像一座无比丰富的资料宝库,储存着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众多信息。铜鼓沿面的蛙塑像是铜鼓身上有特色的立体装饰物。它们不仅富有民族特色且造型十分生动活泼。对于古代的壮族人民来说,铜鼓是一件重器,相当于中原的鼎,在人们的心目中是非常神圣的。铜鼓上的纹饰,包括青蛙塑像,都是铸造者与使用者---设计并铸造上去的,有着古老而深刻的内涵。[4]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76436871.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