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明末清初文人骚客 冒襄( 董小宛的丈夫),爱好品玩宣德炉,他写有<宣铜炉歌>及<宣炉歌注>,及<宣铜炉歌为方坦庵先生赋>,“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这是冒襄对宣德炉的描述。
正如<宣铜炉歌>里所歌:“抚今追昔再三叹,怜汝不异诸铜驼。一炉非小関一代,列圣徳沢相渐摩”,宣铜炉可说是纪录了明王朝全盛期的历史见证。另外,从冒襄的<影梅庵忆语>中可以得知,宣铜炉同时也寄托了冒襄对爱妾董小宛的思念之情。对冒襄来说,一个宣铜炉,既勾起了他对明王朝的故国之思,也勾起了他对董小宛的思念之情。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每况愈下,无论是 包浆 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 石叟” 款的 铜炉。对这类铜器的---有不同意见:英铜器rose kerr在她的<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 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 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 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宣德炉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其色的名称很多。例如,紫带青黑似茄皮的,叫茄皮色;黑黄象藏经纸的,叫藏经色;黑白带红淡黄色的,叫褐色;如旧玉之土沁色的,叫土古色;白黄带红似棠梨之色的,叫棠梨色,还有黄红色的地、套上五彩斑点的,叫仿宋烧斑色;比珠砂还鲜红的斑,叫朱红斑;轻及猪肝色、枣红色、琥珀色、茶叶末、蟹壳青等等……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 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 穆穆。”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75467938.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