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 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 春秋>。同年六月,齐国 陈恒弑 齐简公,孔子 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结果遭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 西狩获麟。孔子认为这不是好征兆,说吾道穷矣。于是停止修< 春秋>。同年六月,齐国 陈恒弑 齐简公,孔子 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结果遭到---。
晚年,孔子的得意---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路死于卫国,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受到了---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