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孔子圣迹图>之<职司乘田>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周游<孔子圣迹图>之<职司乘田>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为而为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是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尊为教祖,文化名人。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的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老莱子,也是楚---,跟孔子同时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19787115.html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