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县---镇任村出土。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鼎口之上竖立
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鼎腹内壁上铭文共28行290字,为西周大篆的---之作。内容分为两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制度的珍贵资料。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现存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身价---,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美学家李泽厚认为,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代表,器制沉---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
之后,---连续派兵进村搜宝。一次,---100多人将吴家大院翻了个底朝天,由于此时大鼎被村民重新埋入地下,---终于无功而返。---走后,吴培文将大鼎转移到了自家马棚地下。第二次,---来了三辆大卡车,一进村,就架起了吴培文急急忙忙检查了马棚的---,又泼了些泔水,成功混出了---包围圈。一直在村外待到天色擦黑,吴培文听到了---收兵的哨声,他---跑回家,直奔西屋马棚,谢天谢地,大鼎仍在。吴培文大叹“大炉有灵,天助我也。”
联系我们时请一定说明是在100招商网上看到的此信息,谢谢!
本文链接:https://tztz191637.zhaoshang100.com/zhaoshang/205048235.html
关键词: